校館弦歌丨一名抗日戰士的家書:“我雖在外,心猶在家” 1945年9月,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時,裴久誠的爺爺默默流下了眼淚。“他終于盼到了抗戰勝利,但他想念的孩子沒有回家。”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,裴久誠說起叔父裴超的故事,聲音有些哽咽。 新華視點|金秋九月話豐收 特色農業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山河印記·作品背后的抗戰故事|“中國話劇的圣殿”:文化抗戰 薪火相傳 一支英雄戰隊:抗戰精神不朽,把“運河支隊”寫在連史第一行 這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支以“運河”命名的部隊——運河支隊。他們“出身”特別:土生土長的運河兒女化身戰士,保衛運河,保衛家園,是“人民江山”的典型寫照。戰場特別:以京杭大運河為軸馳騁蘇魯兩地,在日軍、偽軍、國民黨頑固派三方“夾擊”中神勇作戰,成為連接華中華北敵后戰場隱秘而重要的力量。運河支隊曾先后隸屬于八路軍一一五師和新四軍四師,... 弦歌不輟為家國 楊靖宇之孫,拿出一塊傳家寶! “我們家有一個傳家寶,是從我爺爺犧牲的地方帶回來的一塊樹皮。我爺爺就是靠這些東西果腹,靠共產黨人的意志支撐。”楊靖宇將軍(原名馬尚德)之孫馬繼志講述爺爺的故事時,拿出了一塊珍藏的傳家寶。 踏上紅色土地|呂梁深處的抗戰記憶 在晉西大地上,呂梁山脈縱貫南北,它西隔黃河與陜北相望,是由晉入陜的天然門戶。全民族抗戰爆發后,1937年9月,八路軍挺進山西,相繼創建了晉西南、晉西北和綏蒙大青山抗日根據地,之后這三塊根據地統一為晉綏邊區。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,晉綏邊區的黨、政、軍、民共同努力,在黃河東岸筑起一道保衛陜甘寧邊區的堅強屏障。 英雄回家!這十個細節,太戳了 青山忠骨,英雄回家。9月12日,第十二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,祖國和人民用最崇敬的方式接迎英雄回家。每一個細節,都是對烈士的致敬。 九三閱兵觀禮臺近5萬把座椅去了哪里? 根據豐饒金、城墻紅、橄欖綠三色進行科學調配,把不同色彩的座椅應用到學校禮堂、公園綠地、體育場館及城市公共空間等多種場合。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正在北京首鋼園舉辦,在會場的室外空間,一把把紅色座椅錯落分布在2號館與3號館之間的通道兩側以及14號館周邊。這些紅色座椅看上去有些眼熟——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... “蘇格蘭飛人”的抗戰情緣 對于英國蘇格蘭人來說,100多年前曾獲得奧運冠軍的埃里克·利德爾可謂家喻戶曉,但他們未必知道的是,這位“蘇格蘭飛人”還有個中文名字叫“李愛銳”,他生于中國,逝于中國,在抗日戰爭中盡其所能幫助了很多中國人。 新華鮮報|不能忘卻!300余件文物見證國際友人跨越山海并肩抗戰 是什么力量讓他們跨越山海,將中國人民的苦難扛作自己的責任?這一段段抗戰史,是面向未來的啟示。1936年,當埃德加·斯諾提著舊皮箱踏上陜北高原時,這位美國記者不會想到,自己會成為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”,被代代中國人民銘記在心。 融媒 眾志成城,這就是中國力量! 微視頻:請選擇你的戰旗 戰旗方隊第一排!這面戰旗背后的部隊有多牛? 淚目!他帶著家中兩代遺照,前來觀禮…… 九三閱兵空中梯隊實現多個“首次” 偉大的證明